近日, 公布2025年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项目立项名单,张家港校区多智能体空地协同实训平台项目成功获批,标志着校区自2023年以来连续三年在该类项目中实现立项突破,且项目覆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冶金工程等三个不同学科领域,展现出校区在实验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方面的持续发力。
2023年,张家港校区首次在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项目中崭露头角,由冶金工程学院朱海洋老师协同电信学院秦海亭老师申报的焊接电弧电特性测试平台成功立项,该项目聚焦焊接专业必修主干课程《弧焊电源》课内实验项目,对学生熟悉电弧长度对电弧电压的影响,深入理解影响电弧电特性的因素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校区乘势而上,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袁明新教授牵头的基于数字孪生的微型智能制造实践平台项目成功立项,获批48000元经费支持。该项目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构建了覆盖设计、生产、检测全流程的微型智能制造教学系统。
2025年,校区再获佳绩,电子信息学院秦怀宇副教授主持的多智能体空地协同实训平台项目成功立项,获得43000元经费支持。该项目融合无人机控制、地面机器人协同等技术,将为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实践教学提供创新平台。至此,校区实现2023-2025年连续三年立项,项目覆盖三个不同学院,累计获得立项经费近15万元。
张家港校区始终将实验教学改革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倾斜+团队培育的模式,持续推动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项目的培育与申报。连续三年的立项成果,既得益于学校实验室管理处的专业指导,也离不开校区各学院对实验教学创新的高度重视。
从智能焊接到数字孪生再到多智能体协同,三个项目紧扣智能制造、工业4.0等前沿领域,充分体现了校区依托长三角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此次连续三年的立项突破,是张家港校区坚持以教促研、以研强教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校区将以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项目为纽带,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强化跨学院协同创新,推动实验教学设备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坚实的平台支撑。

